51选校

中学生涯规划教育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

生涯建构理论

51选校 阅读2261

  生涯建构理论是对生涯发展的一种新理解,是社会建构主义在职业生涯发展领域中的体现。生涯建构理论,更强调生涯适应力,认为个体是自我生命的创作者,强调对生涯的主动建构,更符合当代个体生涯的本质特征。

生涯建构理论.png

  理论背景

  早在1955年,舒伯提出“职业成熟度”概念,指出每个年龄段人们都会在态度上和认识上有所准备,用以应对一系列职业发展的任务。

  所有这些职业发展任务,人们都会有某种程度的准备,包括心理准备和行为准备。

  后来,Crites提出用“生涯成熟度”代之,以突出个人在生涯发展之前的准备程度。然而,舒伯等人研究认为,由于成人与青少年所处的生涯阶段不同,前者已经踏入工作岗位,而后者则未真正认识到职业世界的种种,因此,二者的准备程度不同,不应使用同一概念加以描述。

  理论内容

  Savickas曾针对生涯建构理论提出过16个探索性命题,后来受Mc Adams一般人格结构论启发,他融合并发展了个体–环境匹配理论和职业人生主题理论,把那些命题进一步提炼成为生涯建构理论的三个方面内容:不同个体间的特质存在差异;个体在不同生涯阶段所面临的任务和应对的策略具有承前启后的发展性;生涯发展是一个充满内动力的变化过程。

  由此,生涯建构理论分别用职业人格类型、生涯适应力和人生主题回应了个体职业行为中“是什么(what)”、“怎么样(how)”以及“为什么(why)”三个问题的解释。

  于是提出了生涯适应力,认为适应才是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的核心。Savickas在继承和发展舒伯等人的生涯发展的同时,把它提升到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境界叫做主观生涯,是一种主观性的看法,把个体生涯的各个阶段编制成一个描述人生主题的模式,不仅把生涯适应力作为生涯发展的核心能力,还指出个体职业发展的实质是一个追求主观自我与外部环境相互适应的动态过程,个体占有完全的主观的主导的地位,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建构内容和建构结果。

  理论核心

  生涯建构理论的核心是生涯适应力,是指个体应对可预测的工作任务和角色以及由工作变化带来的不可预测的自我调整的准备程度。生涯适应力代表了一种社会心理资源,是在面对外部挑战和困境时所具备的核心能力。

  2005年Savickas进一步完善了生涯适应力的理论建构,重新提出的生涯适应力模型包括: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这四个方面分别代表了个体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四个角度的思考,即“我关注自己的未来吗”、“我拥有什么样的职业生涯”、“我能掌控自己未来的生涯发展吗”、“我对自己的生涯发展有足够的信心吗”。

  个体生涯适应力的发展贯穿于这四个维度,同时个体在面对职业选择和职业决策中,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需做出自我调整时,生涯建构理论强调个体独特的态度、信念和能力,被称为生涯建构的ABC,A代表态度(attitude),B代表信念(belief),C代表能力(competency)。此三要素对四维度起到调节作用,会影响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行为,从而作出更具体有效的职业应对策略。

  Savickas还认为,适应聚焦的是个体生涯发展中的应变过程,即个体与环境之间如何在各种转换中实现顺利过渡和互相匹由此不难发现,生涯适应力高的个体具备以下特点:(1)关注未来职业前景;(2)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具有较强的掌控力;(3)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充满了探索欲和好奇心;(4)对自身生涯发展的实现充满信心。提高个体的生涯适应力是职业生涯发展中解决一系列困境的重要目标。